中国廉政文化简析
麻承照
一、中国廉政文化的形成
中国廉政文化是在哲学指导下,由伦理学、政治学、法学、社会学、民俗学、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交叉而生成的边缘学科。
在中国古代,廉政是伦理学的主要内容。传统的伦理学有诸多课目:礼、仁、忠、义、孝等,其中“廉”这一道德修养极受褒扬。法家则把廉与政治结合起来考察,认为“廉”是治国纲领四维之一,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四大纲要,制定了“廉不蔽恶”的原则。
“廉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,绝大部分史学家、伦理学家都主张把源头上溯到西周初年,《周礼?天官冢宰》曰:“一曰廉善,二曰廉能,三曰廉敬,四曰廉正,五曰廉洁,六曰廉辩。”小宰是西周天官的属官,它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评判官府的“善、能、敬、正、法、辩”六件事,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,裁断高下优劣,称“六廉”。沿着《周礼》的脉络,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都把“廉”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。
同时,在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发展过程中,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廉论,如邓牧论君道吏道的败坏,黄宗羲论吏治廉洁的标准,唐甄论治贪之道,曾国藩论节俭治贪等等;各个朝代设立了各种监察与反贪机构,出台种种法典奖廉罚贪,如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监察法---汉惠帝时的监御史九条、汉武帝时的刺史六条,朱元璋颁布的一系列劝勉官吏的文书和诰谕,清朝实行的养廉银制度等等;涌现了许多尽职尽责、政绩卓著、清廉守正、严于执法的清官廉吏,如包拯、海瑞、于成龙等人;产生了许多廉事、廉诗、廉文、廉对、廉谣、廉谚、廉戏、廉政格言警句等等。这些事象的汇笼与集合,构成了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的中国廉政文化体系。
马列主义把廉政作为政治学来研究,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。马克思在《法兰西内战》中对廉价政府作了系统的论述。恩格斯则在《为马克思所著的<法兰西内战>所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》中,论述了贪污腐化及其对官吏的监督。列宁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上,对如何反对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等问题进行了探索。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列主义,同时又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,形成了实事求是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。
二、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
廉政文化建设由廉政文化理论研究、廉政文艺创作、廉政文化活动三个部分组成。这三者的关系是既各自独立,又彼此联系。廉政文艺创作是在廉政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创作,没有理论指导的创作是盲目的,一不注意就会偏失方向。廉政文化活动是廉政文艺创作的一个表现形式。创作是基础,但是如果没有活动,创作就成了“纸上谈兵”,就会失去它存在的真正意义。由此可见,这三者概念不同,其内容、形式、对象、目的、作用也自然不一样。
廉政文化理论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廉政文化现象,在处于起步阶段的当前,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集中在基本理论研究,应用理论研究,思想史、文化史研究,腐败与反腐败研究,比较研究,国外廉政研究等等。研究的目的是建立科学的体系,指导工作实践,从而服务于反腐败斗争与党风廉政建设。
廉政文艺创作是挖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生活题材,创作出弘扬廉政主旋律的文艺作品,其表现形式几乎涵盖各个文学艺术门类。廉政文艺创作必须以“科学的理论武装人,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,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,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。”必须贴近生活,贴近群众,必须有别于目前流行的大量的揭露性的反腐败文艺作品。挖掘优秀传统文化(包括历史文化、民俗文化),创作文艺作品,引进或移植国外优秀廉政文艺作品,是廉政文艺创作的主要途径。
廉政文化活动可谓是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大凡以党风廉政为思想内涵的一切活动,不管其形式如何,都可归结为廉政文化活动。这类活动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十大类:一是媒体活动。包括报纸、电视、广播的宣传和征文等。二是网络活动。网络是现代化的载体,创建网站、网上宣传等都可采用。三是手机短信息。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载体,用以宣传、提示、问候等,有快捷明了之优点。四是舞台活动。包括文艺演出、演讲比赛、知识竞赛等。五是展览展出。以图片、书法、美术、实物及典型影视资料等形式进行展示,具有生动简便的特点。六是大众宣传。主要包括广告、路牌等,具有广泛性的特点,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。七是研讨活动。确立一个主题,采用其他载体进行研讨,如研讨会、电视讲谈、笔谈等。八是送廉政文化进社区、家庭、学校、行业等活动。九是典型报告会(包括先进典型、腐败分子现身说法)。十是廉政谈话。
网站地图 吉林省审计厅 吉ICP备05001602号 地址:吉林省长春市亚泰大街6399号
邮政编码:130022 Fax:0431-85898333
办公室电话:85265114 值班电话:85265112
吉公网安备 22000002000035号 网站标识码:22000000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