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政历史故事

 

一 代 廉 吏 于 成 龙

 

 

于成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清官,雅号"于青菜"。康熙十七年(公元1678年)六月,于成龙由江防道升为福建按察使。将开船时,他叫人去买了几石萝卜。有人笑着说:"虽然便宜,也不必买这么多啊!"于成龙回答:"这可是我的路粮啊!"、、几年之后,于成龙又由直隶巡视抚升任两江总督。上任时,他和小儿子合坐一辆驴车,用几十文钱住旅馆,没有烦劳沿途驿马和驿站。在官署里,他每天多吃青菜,这便是"于青菜"的由来。没茶叶,他就采摘官署屋后的槐树叶子替代,槐树因而渐渐变秃。、、于成龙任武昌知府时,一次大儿子要回家乡,厨房里正巧有只准备待客的腌鸭,他变割了一半给儿子带走。所以老百姓编起了这样一首民谣:"于成龙豆腐量太狭,长公临行割半鸭。"于成龙去世时,同僚和属员们见他床头旧竹箱里只有一件黑布袍子和两副靴带,瓦瓮里有几斛粗米,另有几碗咸菜。

 

苏 轼 妙 语 拒 私 情

 

北宋时候,苏撤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,苏撤任尚书右丞,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。有一个人同他们都是旧交,想求取官职。他在苏撤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,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。他说:"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,请你帮忙说几句话。"苏轼未置可否,却讲起了故事:"过去,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。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,他对盗墓者说: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!临死的时候,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。所以,没有钱周济你呀!盗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,里面的人象国君打扮。死者自我介绍:我是汉文帝。驾崩之前,我遗昭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。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,你能得到什么呢?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,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。死者皮包骨头,眼珠深设备深地凹在眼眶里。他说:我是伯姨,你没有听说吗?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,你想想看,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?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,泊姨好心相劝:那是我的哥哥叔齐。我这个做哥哥的瘦成这个样子,他还能象个人吗?"、、苏轼的 比喻:伯姨是苏撤,叔齐是自己;苏撤满足不了你的要求,我苏轼就能满足吗?还是不要张口吧!朋友会意,竟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
 

管 仲 无 视 恩 人

 

 

管仲戴着枷锁,经过齐国边境小镇绮地时又饥又渴,只好向守卫官乞食。世人皆知,齐桓公要求鲁国对管仲不杀而引渡,不一定是报射杀之仇,而可能是要为"我"所用(怕他投奔他人)。所以,守卫官十分恭敬,竟然跪着向管仲献上食物。没有闲人时,他悄悄问管仲:"到了国君那里,如果你侥幸不死而被重用,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. "没想管仲快人快语,不饶任何弯子:"要是我执掌政务,就要用贤德之人,有能力的人,并且论功行赏,我能用什么报答你呢."意思很明白:你有德有才我就用,否则不行。守卫官大失所望,对管仲非常怨恨。、、不久,管仲果然被齐桓公任命为齐卿,尊称为"仲父"。他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,以"尊王攘夷" 相号召而使齐桓公称霸诸侯。在用人问题上,他实践自己绮地的诺言,公正廉洁,即使"士"擢为"上卿之助"也要经过三次审查挑选。当年怨恨管仲的守卫官,虽一直未得到升迁,但对他也不得不暗暗佩服。

 

孔 子 答 子 贡

 

一天 ,子贡问孔子:"老百姓所喜欢的东西我能不能喜欢?"孔子回答 :"不能。""那么,老百姓所厌恶的东西呢?""也不能。"子贡疑惑起来"这可叫我怎么办?"孔子这才教导他说:"要喜欢老百姓喜欢的好东西,厌恶老百姓厌恶的坏东西。"

 

王薄患难不变清廉心

 

 

明洪武末年,王薄任广东参政。他的弟弟从家乡去看他,同他的一个属吏同船,属吏赠送了一件布袍。王薄后来知道了,命弟弟将袍子退回原主。他说:"一件衣服虽然价值不大,但不可不谨慎对待。随便授受,是辱及自身的开始。"王薄入仕多年,竹箱里没有重复的衣服,厨房里没有两种以上的菜肴。他受诬陷被捕入狱。广东到京都有好多天的路程,临刑前,几个属吏要馈赠他路上所需费用,他一概不收。他说:"我怎么因为遇到困难就改变清廉之心呢。"某公仆画像: 跑跑送送谋位子,吹吹拍拍拉圈子,威威风风摆架子,忙忙碌碌装样子,潇潇洒洒换车子,明明暗暗占房子,吃吃喝喝填肚子,浑浑噩噩浑日子,躲躲藏藏玩女子,闪闪烁烁骗妻子,随随便便批条子,轻轻松松盖章子,鬼鬼祟祟捞票子,贪贪占占出漏子,糊糊涂涂装傻子,遮遮掩掩捂盖子,惊惊惶惶摘帽子,凄凄惨惨戴铐子。

 

视贪官如寇雠的朱元璋

 

 

    明朝对于贪官污吏的惩罚,其严峻程度堪为历代之最。尤其开国君主朱元璋,更是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。在法令宣导方面,他特制「申诫公侯铁榜」〈共有九条严律〉,并将历代昏君如商纣、秦二世胡亥、隋炀帝、宋徽宗等败国史迹,制成壁画,要求皇子百官引以为诫;同时经常发表惩贪与贪官亡国等言论,如亲自编写「大诰」、「大诰续编」、「大诰三编」、「大诰武臣」等书,搜录150件贪官案例,以强化百官的「心防」。他曾经讲过:「不仅贪钱、贪物者是贪官,贪声贪色者、贪权贪势者、贪谀贪名贪享乐者,也都是贪官…。」可见他对贪污问题,已达「洁癖」的地步。

在执行严刑峻罚方面,他更是绝不手软,一次惩杀成千上万人,犹如家常便饭;如蓝玉一案,即杀了二万多人。而杀的官阶层级方面,从宰相、皇亲国戚、驸马、大将军、尚书、钦差大臣到侍郎、各级地方官吏等,无一不杀。至于惩罚方式,则尤其琳琅满目,最残忍者如剥皮实草〈公开曝陈〉、抽肠、凌迟等不一而足。尽管如此严厉执法,但贪官污吏却未曾少过;诚如被朱元璋惩杀的贪官吴金德临死前说的话一样:「只要这个世上有钱在,就会有人贪污,贪官是杀不完的。」朱元璋也曾经说过:「我欲杀尽贪官污吏,奈何朝杀暮又犯?」所以说,单是让官员「不敢贪」,还是不够的!

有人曾开玩笑说,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标准,今天的公务员大概有九成以上要被杀头。尽管朱元璋以「血腥」著称,但他却是一个非常爱民如子的皇帝;例如他很重视发掘民隐民瘼,并特别在乎百姓对他的评价,只要是民众举发的贪官污吏,十之八九都大概难逃一死,而且只要是民众所提出的兴革意见,他都照办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他又何尝不是一个好皇帝。

 

为黎民兴修水利

 

 

据《史记》、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孙叔敖,名敖,字艾猎。期思人。

他担任楚国的令尹后,鼓励百姓开垦荒地,发展生产。秋冬季节,他劝说百姓到山上伐树采竹,到了春夏季节,利用多水时,再行运出。这样,不但国家有了取之不尽的竹木材料,百姓们也增加了收入。真可谓“各得其所便,民皆乐其生”。

孙叔敖治理经济方面的最大成绩是鼓励人民兴修水利。在期思、震娄(今河南商城东),他主持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,保证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。特别是他动员和组织了几十万劳动人民,经过长期的劳动,在今安徽寿县南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灌溉渠道--芍陂。这是古代淮水流域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。芍陂在寿县安丰,所以又名安丰塘。这个地区荒凉低洼,东、南、西三面地势较高,是贫瘠的山岗,连绵大别山。春夏季节,山水下灌,这一带常常闹水灾。孙叔敖发动人民在北面修建了一座大堰,将东面凤阳的积石山、东南的龙池山、西面六安的龙家山的山脚连接起来,成为一个人造湖,周围二百余里,把淠河水和渚山水都引到湖中。这个人造湖有水门和减水闸等设施,水大时,可以开闸泄流,水少时,可以关闸蓄水。

芍陂实则是一个大型的蓄水库。它的面积曾有五万亩。芍陂的建成,不仅对防止这带的水灾起了很大作用,还灌溉了一百多万亩的农田,对于当时楚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。

孙叔敖首建芍陂工程,历史功绩也是很大的,比魏文侯时西门豹兴建的漳河渠早二百多年,比秦蜀太守李冰父子兴建的都江堰工程早三百六十多年;比秦时的郑国渠早三百六七十年。现在除都江堰工程还在继续发挥效益外,漳河渠和郑国渠都已废弃无存了。芍陂工程,虽然历代因战乱原因,时有兴废,却始终没有被淹没。今天芍陂工程正在进行新的整治,使灌溉区面积日益扩大,千年的水利工程仍然焕发着青春。这充分证明了孙叔敖选择安丰,兴建芍陂的深远历史意义。

(发布人:Administrator)
 
     
 
 
  来  源:
发布时间:2004年-11月-01日 15:08:04 字体显示:
  发 布 人:Administrator 附  件: 打 印    关闭窗口